LNG 杜瓦瓶(低溫液態天然氣儲存罐)作為移動式 LNG 儲存設備,其液相閥門與氣相閥門是系統中控制介質流動的關鍵部件。兩者因管控介質狀態(液態 LNG / 氣態天然氣)不同,在結構設計、安裝位置、工作特性及操作要求上存在本質差異,混淆使用易引發泄漏、超壓甚至燃爆事故。需從 “介質特性適配” 角度,明確兩者的核心區別與安全邊界。一、基礎定義與核心功能:管控不同狀態的 LNG 介質LNG 杜瓦瓶內存
LNG 杜瓦瓶(低溫液態天然氣儲存罐)作為移動式 LNG
儲存設備,其液相閥門與氣相閥門是系統中控制介質流動的關鍵部件。兩者因管控介質狀態(液態 LNG /
氣態天然氣)不同,在結構設計、安裝位置、工作特性及操作要求上存在本質差異,混淆使用易引發泄漏、超壓甚至燃爆事故。需從 “介質特性適配”
角度,明確兩者的核心區別與安全邊界。
一、基礎定義與核心功能:管控不同狀態的 LNG 介質
LNG 杜瓦瓶內存在 “氣液兩相共存” 狀態 —— 下部為 - 162℃、高密度(約 420kg/m3)的液態
LNG,上部為低溫氣態天然氣(密度約
2.5kg/m3),液相閥門與氣相閥門分別針對這兩種介質設計,功能完全不同:
(一)液相閥門:控制液態 LNG 的 “存儲與輸送”
液相閥門的核心功能是管控液態 LNG 的進出,僅用于 LNG 的充裝、排液或向汽化器輸送液態介質,具體場景包括:
- 充裝作業:從 LNG 槽車向杜瓦瓶注入液態 LNG 時,開啟液相閥門,使低溫液態 LNG
從罐底進入(利用重力與壓差,避免氣態擾動);
- 排液 / 供液:向下游設備(如 LNG 灶具、小型汽化器)供應液態 LNG
時,通過液相閥門控制流量,確保液態介質穩定輸送;
- 緊急切斷:當杜瓦瓶出現液態泄漏、超壓等風險時,關閉液相閥門切斷液態介質源頭,防止泄漏擴大。
(二)氣相閥門:控制氣態天然氣的 “泄壓與供氣”
氣相閥門的核心功能是管控氣態天然氣的流通,用于 LNG
汽化后的氣態供應、罐內壓力調節及緊急泄壓,具體場景包括:
- 氣態供氣:杜瓦瓶內液態 LNG
自然汽化(或經汽化器汽化)后,通過氣相閥門向燃氣設備(如壁掛爐、工業燃燒器)供應氣態天然氣;
- 壓力調節:當罐內壓力因 LNG 汽化升高至設定值(如
0.8MPa)時,氣相閥門(常與安全閥聯動)開啟泄壓,將多余氣態天然氣排出,維持罐內壓力穩定;
- 置換與保壓:杜瓦瓶首次使用或檢修后,通過氣相閥門充入惰性氣體(如氮氣)置換罐內空氣,或在停用期間保持微量壓力,防止空氣進入。
二、核心區別:從結構到應用的 7 大維度對比
(一)結構設計:適配介質狀態的 “針對性優化”
- 閥芯與閥座:采用耐磨硬質合金(如司太立合金)或低溫不銹鋼(316L),因液態 LNG 密度大、沖刷力強(流速過高易引發
“液擊”),需增強密封面耐磨性,避免長期使用后密封失效;
- 流通通道:通道直徑較大(通常 DN15~DN25),且內壁光滑,減少液態 LNG 流動阻力,防止局部壓力驟降導致 LNG
閃蒸(液態瞬間汽化);
- 密封結構:采用低溫專用密封件(如聚四氟乙烯包覆銅墊、低溫丁腈橡膠),耐受 - 162℃低溫,防止液態 LNG
從密封間隙泄漏(液態泄漏易導致閥門外部結冰,進一步破壞密封)。
- 閥芯與閥座:側重高氣密性,多采用軟密封結構(如聚四氟乙烯閥芯),因氣態天然氣分子小、易滲透,需確保密封面無微小間隙;
- 流通通道:通道直徑較小(通常
DN10~DN20),且部分配備節流孔,用于控制氣態流速(防止氣態天然氣流速過快引發靜電,LNG
氣態時靜電風險高于液態);
- 壓力響應:部分氣相閥門(如先導式安全閥)帶有壓力感應部件,能快速響應罐內壓力變化,實現精準泄壓,而液相閥門多為手動或電動開關閥,壓力響應要求較低。
(二)安裝位置:對應罐內氣液分區的 “固定布局”
- 液相閥門:必須安裝在杜瓦瓶下部(液相區),通常位于罐底或距罐底 1/3 高度處,確保閥門入口始終處于液態 LNG
中,避免吸入氣態天然氣(若吸入氣態,會導致下游供液中斷或設備空轉);
- 氣相閥門:必須安裝在杜瓦瓶頂部(氣相區),位于罐頂封頭或氣相管路上,確保僅與罐內氣態天然氣接觸,若誤裝在下部,會導致液態 LNG
直接通過氣相閥門排出,引發低溫凍傷或燃爆風險。
(三)工作壓力與溫度:介質狀態決定的 “參數差異”
(四)操作規范:避免介質誤用的 “嚴格流程”
- 開啟時:需緩慢旋轉閥門手輪(開啟時間≥30 秒),禁止快速全開,防止液態 LNG 瞬間沖擊閥門或管道,引發
“液擊”(管道劇烈振動,可能導致焊縫開裂);
- 關閉時:需完全關閉(避免液態 LNG
殘留于閥腔,低溫下凍結閥芯),但禁止過度用力(防止密封面損傷);
- 禁用場景:嚴禁通過液相閥門排放氣態天然氣,若誤操作,液態 LNG 會在閥門出口閃蒸為氣態,體積膨脹約 600
倍,導致局部壓力驟升,引發泄漏。
- 泄壓時:開啟開度需控制(通常開啟 1/3~1/2),避免氣態天然氣流速過快(流速>10m/s
易產生靜電),且泄壓口需朝向安全區域(遠離火源、人員);
- 供氣時:需根據下游用氣量調節開度,保持氣態壓力穩定(如向燃燒器供氣時,壓力波動需≤±5%);
- 禁用場景:嚴禁通過氣相閥門充裝液態 LNG,若誤操作,液態 LNG
會直接進入氣相管路,導致管路低溫脆裂。
(五)泄漏風險與檢測:介質狀態決定的 “排查重點”
- 液相閥門泄漏:泄漏的液態 LNG
會快速吸收熱量汽化,導致閥門外部結霜(甚至結冰),檢測時可觀察是否有異常結霜,或用低溫試紙貼在密封處,若試紙變色(低溫觸發),說明存在泄漏;
- 氣相閥門泄漏:泄漏的氣態天然氣無色無味(LNG
汽化后為甲烷),難以直接觀察,需用肥皂水涂抹密封面(如閥桿、接口),若產生氣泡,或用可燃氣體檢測儀(量程 0~100% LEL)檢測,當濃度>10% LEL
時需立即處理。
(六)維護保養:適配介質特性的 “重點措施”
- 定期潤滑:閥桿需每 3 個月涂抹低溫專用潤滑脂(如硅基潤滑脂,耐 -
180℃),防止低溫下閥桿卡滯;
- 沖刷檢查:每半年拆解閥芯(若條件允許),檢查密封面是否有沖刷痕跡(如劃痕、凹陷),若磨損超過
0.1mm,需更換閥芯;
- 防凍保護:停用期間需排空閥腔內殘留液態 LNG,防止凍結閥芯。
- 密封件更換:軟密封件(如聚四氟乙烯閥芯)每 1
年更換一次,因氣態天然氣長期滲透會導致密封件老化;
- 壓力校驗:若氣相閥門與安全閥聯動,需每年校驗壓力設定值(如泄壓開啟壓力、關閉壓力),確保壓力控制精準;
- 清潔除塵:閥腔需每半年用干燥氮氣吹掃,防止氣態雜質(如灰塵)堆積,影響密封性能。
(七)標識與外觀:便于區分的 “直觀特征”
- 液相閥門:行業通用標識為 “LNG LIQ”
或藍色油漆噴涂,閥門手輪多為藍色,部分閥門上標有向下的箭頭(指示液態流向);
- 氣相閥門:通用標識為 “LNG GAS”
或紅色油漆噴涂,閥門手輪多為紅色,部分閥門上標有向上的箭頭(指示氣態流向)。
注:標識需清晰可見,禁止涂改或覆蓋,確保操作人員快速區分。
三、混淆使用的安全風險:必須規避的 “操作紅線”
若誤將液相閥門與氣相閥門混用,會直接打破 LNG
杜瓦瓶的氣液平衡,引發多重安全事故:
- 液相閥門當氣相閥門用(如通過液相閥門泄壓):液態 LNG 經液相閥門排出后,瞬間閃蒸為氣態,體積膨脹約 600 倍,導致泄壓口周邊壓力驟升,可能沖開密封部件,引發
LNG 泄漏;同時,低溫氣態會凍傷操作人員,或遇火源引發爆炸。
- 氣相閥門當液相閥門用(如通過氣相閥門充裝):液態 LNG 進入氣相管路后,管路因無法承受 - 162℃低溫而脆裂,液態 LNG
泄漏后汽化,形成可燃氣體云,遇靜電或明火會發生燃爆。
- 閥門密封失效導致的連鎖風險:液相閥門密封失效會導致液態泄漏,結冰后進一步破壞絕熱層;氣相閥門密封失效會導致氣態泄漏,甲烷濃度達到 5%~15%
爆炸極限時,極小的火花即可引發爆炸。
四、正確選用與操作的 4 項核心原則
- 按介質狀態選型:根據實際需求明確管控介質(液態 / 氣態),充裝、排液選液相閥門,泄壓、供氣選氣相閥門,禁止
“一閥多用”;
- 核對標識與位置:操作前確認閥門標識(“LIQ”/“GAS”)與安裝位置(下部 /
頂部),若標識模糊,需通過杜瓦瓶液位計判斷(液位以下為液相區,以上為氣相區);
- 遵循操作流程:嚴格按 “慢開慢關” 原則操作液相閥門,按 “控壓控速”
原則操作氣相閥門,操作后檢查閥門狀態(如是否完全關閉、有無泄漏);
- 定期培訓與演練:操作人員需經專項培訓,熟悉兩種閥門的區別與應急處理(如泄漏時如何關閉對應閥門),每季度開展一次實操演練,避免誤操作。
總結
LNG 杜瓦瓶液相閥門與氣相閥門的區別,本質是 “液態與氣態 LNG 介質特性的適配差異”—— 液相閥門側重
“耐低溫、抗沖刷”,管控液態流動;氣相閥門側重 “高氣密性、抗疲勞”,管控氣態流通。兩者在安裝位置、操作規范、維護要求上的嚴格區分,是保障 LNG
儲存與使用安全的核心前提。操作中需始終以 “介質狀態”
為判斷依據,杜絕混淆使用,同時做好定期維護與風險排查,確保杜瓦瓶系統長期穩定運行。